夏勇軍真情為民服務,書寫精彩人生。
從事投遞工作近30年,他始終秉持“慎之又慎”的工作理念,在其負責的23個段道上,從未發生過一起誤投、漏投郵件現象,也從未收到過一次用戶的有理由投訴;他總能出色地完成投遞任務,并積極創新投遞工作方法,被譽為投遞段道上的“活地圖”;他先后獲得四川省德陽市國資委創先爭優明星職工、四川省郵政明星服務標兵、德陽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他就是德陽市郵政分公司投遞員夏勇軍。
蹬上“二八杠” 開啟投遞生涯
1995年夏天,18歲的夏勇軍成為德陽市郵電局一名投遞員。他每天清晨6點就來到單位,按照班組要求,認真分揀、整理當天要投遞的信件、報刊。捆扎好郵件,裝好匯款單、電報、印泥,挎上郵包,騎上墨綠色的“二八杠”飛奔出門,他開始了一天的投遞工作。
工作之初,夏勇軍負責德陽市老南街紅旗廣場片區1000多戶居民的郵件投遞。那時,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標注著小區的路線與住戶情況。遇到不熟悉的地方,他就主動向當地居民打聽,并記在本子上。這樣一來二去,他與很多住戶熟絡起來。雖然小區都設有信報箱,可以簡單一投了之,但考慮到一些歲數偏大、行動不便的訂戶,夏勇軍都會把郵件、報刊送到他們家中。像這樣的上門服務,夏勇軍總是樂此不疲。
家住七星臺解困樓的李阿姨,身有殘疾,行動不便,子女遠在外地,她每天最盼望的事,就是夏勇軍騎車從家門前經過時給她帶來女兒的消息。“出班中遇到需要幫忙的,我能搭把手的就搭把手。”夏勇軍說,換煤氣、買米、拿藥,這些生活瑣事基本上是由自己代勞。不忙的時候,他還會抽出時間陪李阿姨聊聊天,給她讀讀報。
經過幾年的努力學習,夏勇軍掌握了優化路線、節省體力、避免重復勞動的諸多技巧。善于鉆研業務的他得到了客戶與領導的認可,投遞范圍也逐步擴大到旌陽、紅旗、建設、工農村、工農橋5個街道。“那時我還不太理解郵政普遍服務意味著什么,但每次看到群眾接過報刊、書信時欣喜的表情,就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一切付出都值得!”夏勇軍感慨道。
勇于探索 成就段道“活地圖”
“勇軍,由于班組人員緊張,加之投遞任務增多,班組決定讓你一人代班負責主城區9個段道的投遞工作。工作量增加了,但服務質量不能降低!”投遞班班長王偉向夏勇軍交代道。
2001年的一天,夏勇軍收到一封只寫著“岷江東路”、缺少門牌號碼的錯址信。對于這封“迷路”的信,按照慣例,他先到支局查詢。由于岷江東路范圍較大,周圍小區眾多,沒有發現類似的地址或用戶。拿著這封上面注明甘孜藏族自治州郵政局信訪的“死信”,他突然想到岷江東路片區就是郵政家屬區,而且小區里還有10戶甘孜州郵政局職工家庭。于是第二天中午,他趕到郵政家屬區,一戶一戶去詢問,排除了8戶,另外2戶家中無人。他便留下單位地址和聯系電話。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天之后,夏勇軍接到了收件人的電話,信件“死而復生”。
在隨后的工作中,為了提高投遞效率和準確率,夏勇軍不斷探索,在每日出班前,都會花時間科學統籌、規劃出班路線。遵循“件數大不壓小、體積重不壓輕”的原則,他把郵件按地址劃分投送區域、按重量大小分開裝運,并綜合考慮不同時間段的交通和路況,在腦海中串聯起當日投送的地點,從而形成一張地圖,盡量做到“不走重復路”。同事一旦遇到不明投遞地址時,都會向他這個“活地圖”請教。只要在主城區的范圍內,他都能解釋得一清二楚。
隨著企業改革與市場發展,投遞員轉型為攬投員,夏勇軍也憑著自身努力與業務能力,成功競聘為攬投部負責人。雖然身份變了,環境變了,但夏勇軍依然堅守“人民郵政為人民”的初心使命,腳踏實地帶領團隊為百姓提供更加周到、更加貼心的服務。
從“二八杠”到電動三輪車再到新能源面包車,從信件、報刊、匯款單到電商包裹、生鮮水果,夏勇軍與同事一起,在不斷提升投遞服務質量的同時,也在豐富著市民網絡消費的配送清單,描繪出郵政為民服務的“活力圖”,讓人民的美好生活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