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木壘縣博斯坦鄉,馬進福向記者展示自己的第一套郵政制服。
圖為馬進福“郵政小展館”內景。
一個人、一輛自行車,每天負重50多公斤,騎行近百公里……
馬進福,今年65歲,曾經是木壘縣博斯坦鄉的一名郵遞員。退休前,他每天孤身奔赴在牧區郵路上,只為把黨的聲音傳遞到牧區“最后一公里”;退休后他又將自己的家打造成一個“郵政小展館”,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這些老物件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
默默堅守,只為把黨報黨刊和信件及時送到牧民手中
“只要我馬進福在,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冰雹大雪天,我都能保證把牧民訂閱的報刊和郵件送到他們手中。”眼前的這位老人就是馬進福,他精神矍鑠,談起自己的工作時,眼里放光,說話語氣十分堅定。
2000年4月,馬進福擔任博斯坦鄉、白楊河鄉的郵政投遞員。他所居住的木壘縣博斯坦鄉距離木壘縣城60多公里,每周他都要騎自行車往返3次到縣郵政局分揀報刊郵件。冬天經常遇到狂風暴雪,有時積雪厚度能達40多公分。“我那時背著50多公斤重的郵政包,有時摔倒了,爬起來都費勁,渾身凍成冰疙瘩,經常是送到深夜才回家。”馬進福回憶說。
在馬進福看來,投遞工作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牽掛。有一年,他分揀信件報刊時,看到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一看日期,這張錄取通知書不知道什么原因耽誤了很長時間。按照錄取通知書上規定的時間,還有3天就到報到的最后期限了。博斯坦鄉夏牧場在大山深處,路程非常遠且不好走,馬進福沒有猶豫,騎上自行車一路飛奔,餓了吃馕,渴了喝路邊的泉水,整整走了大半天,直到晚上才將錄取通知書送到離博斯坦鄉幾十公里處的放牧點。看到牧民庫爾拉斯拿著錄取通知書,激動地和孩子抱在一起慶祝的時候,馬進福累得癱倒在氈房門口。
“雖然累,但值了,牧民看到我來送報刊郵件,都會叫我去家里喝一碗熱乎乎的奶茶,我給他們講政策、講法規,我就一個心愿,就是一定要讓大山深處的農牧民通過掌握政策和信息,過上好日子。”馬進福越聊越興奮。
通過馬進福的宣傳,找他取送包裹、訂閱報刊的牧民越來越多,很多牧民都感受到了鄉里的變化。這條郵路,他憑著毅力堅持走了18年,成為博斯坦鄉牧民群眾身邊的“貼心人”。
創辦郵政小展館,把黨的聲音傳遞給更多群眾
一個褪色的郵包、一輛陳舊的自行車、還有一張張泛黃的郵政報和滿墻的黑白老照片。這些珍貴的老物件,馬進福當寶貝一樣收藏著。去年5月,他創辦了“郵政小展館”,展示他榮獲的各類獎項以及用過的郵政老物品。
“你看,這是我剛工作的時候發的制服,還有這個帽子,這是那會兒唯一的交通工具——永久牌自行車,還有這個每天都要背著的藍綠色背包……”馬進福一邊介紹,一邊小心翼翼地展示著自己的第一套郵政工作服。
“為了按時投遞,當時我還把家里的28只羊賣了,買了一輛摩托車。為更好地與農牧民群眾交流溝通,我還自學了哈薩克語、維吾爾語。”馬進福自豪地告訴記者。
看著墻上的一張張老照片,馬進福回味著漫漫郵路上的點點滴滴。他說,黨的民族政策溫暖著博斯坦鄉牧民群眾的心,我和他們一起見證了牧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發揮余熱,繼續當好牧民群眾的貼心人
馬進福說:“雖然我退休了,但作為一名老黨員,我要繼續發揮余熱。”
平日里,鄉里的牧民群眾沒事就到他的展館里轉轉。“每次只要家里來客人,我就給他們講黨的好政策,講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馬進福開心地說。
馬進福的“郵政小展館”被鄉里命名為“博斯坦鄉紅色文化展館”“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前來觀摩、學習的農牧民群眾、黨員干部、中小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越來越多。“馬進福老人不僅是一位資深的郵遞員,還是村里的熱心人呢,他經常幫助牧民群眾解決困難。”村民阿合力說。每逢節日,馬進福還經常自掏腰包買大米、買面粉,看望慰問鄉里的孤寡老人。馬進福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雖然現在不干郵遞員了,但黨的聲音還要繼續傳遞下去,讓更多牧民群眾了解黨的好政策,只有各民族相互團結,我們的日子才會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