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同志,你們久等了吧,先去黨代表工作室坐坐。”5月25日11點半,在揚州生態科技新城杭集投遞站門口,記者見到了剛跑完一圈“郵路”回來的黨的十九大代表、中國郵政揚州分公司杭集產業集群黨支部書記顧松學,“揚州郵政公司黨委信任我這個老黨員,讓我帶著這些年輕人一起為進一步服務好杭集地方產業的發展,2020年在這專門成立了黨支部。”
被問到這些年的變化,“我啊,有變化,也沒變化。”老顧笑著和記者嘮起了嗑,還是5點30分起床,還是六點半準時到單位接郵車、處理報紙信件包裹,還是每天跑一兩遍40公里的“老”郵路,“但相同的作息、相同的線路,路上的風景變了,我送的東西也變了。”
1986年,顧松學走進杭集郵政支局,成為一名郵遞員,投遞報刊和信件是他每天的工作。“過去我們投遞,一輛自行車、兩個大布兜,塞滿信件和報刊就出發了。”顧松學回憶道,那時候郵路也不好走,以鄉村道路為主,坑坑洼洼的十分顛簸,遇上刮風下雨更是一腳泥濘一腳水,“那時候單位還定期發雨靴和雨衣,自行車也跑壞了不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泥路代替了泥濘路,鎮村面貌煥然一新,顧松學的郵路不再“坎坷”,而更大的變化也因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悄然發生。
杭集,被稱為“中國牙刷之都”、“中國酒店日用品之都”、全球最大的口腔護理用品和洗護用品產業基地,牙刷國內市場占有率80%以上,國際市場占有率30%以上,酒店日用品產業國內市場占有率60%以上,年產75億支牙刷,全世界每三支牙刷中,就有一支來自杭集。龐大的產業背后,是巨大的物流量。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2G、3G、4G、5G網絡不斷提速,杭集人慢慢走入電商市場,全民創業也成了新風尚。隨著服務區域的經濟發展,杭集的郵政快遞包裹也越來越多了。
“自行車早就‘退伍’了,為了方便包裹業務的進行,我們都配上了電動送貨車,大大小小的快遞盒子堆滿車兜,忙的時候腳踏板上堆得高高的。”顧松學指了指正在裝貨的卡車告訴記者,杭集的郵件出口量遠遠大于進口量,平均日發貨5-6萬件,以電商包裹為主。
“別說別人,連我兒子都加入了電商行業,人人都可以當自己的老板。”顧松學一邊笑呵呵地說道,一邊和工作人員一起關上車門,準備發貨。“等等!我這還有個件!”說話間,一個小伙子抱著一個快遞從隔壁倉庫跑進快遞裝車間,交給工作人員掃碼裝車。
怎么商戶打包發貨就在快遞裝車現場?“這是顧書記出主意,免費租借倉庫給我們,等于是把倉庫安在了快遞線上,既解決了我們的場地問題,還提供了快遞發貨便利,省錢又高效。”這位趕上發車的商戶名叫彭超,他經營著一家酒店旅游用品貿易百貨公司,每天都有幾百件的小包裹需要發貨。
原來,顧松學發現杭集有許多中小企業、零散電商,他們的快遞件小但量大,在每天的打包、投遞上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大批企業開拓線上銷售渠道,如果能把快遞操作線和他們的倉儲結合起來,應該可以大大地幫助企業。”顧松學介紹,于是他們決定在快遞分裝發貨現場租賃免費倉庫提供給派單規模較大的企業,一年能為入駐的企業省下近百萬的倉庫租賃費。
還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企業怎么辦?“我們還設置了5條快遞線,就像是公交車一樣在固定的線路上收快遞,方便沿線的商戶及時發貨。”顧松學告訴記者,杭集鎮已經有182家企業享受到了這項服務,平均日發貨5-6萬件,在雙十一期間更是創下了一天12.8萬件的單日發貨新記錄。
如今,全市郵政都在復制推廣服務發展的“杭集”經驗。“以前都說‘車馬慢、書信遠’,但是我們現在可是天天風馳電掣,小小包裹連世界。”簡單地吃了幾口午飯,顧松學要出發協助年輕人把郵路上商戶需要發出的包裹收回來,“現在投遞的工作已經讓年輕人們擔起來了,但是我還是每天要跑一跑郵路轉一轉,問問企業有什么需求,聽聽百姓要什么幫助。”
在巨大的變化中,顧松學還在刷新著“記錄”……“過去我投遞的是信件包裹,現在我在郵路上投遞的是安心和責任。”顧松學說道,綠色代表著健康、暢通、安全,一天穿著郵政的制服,一天就要負責任,“經濟發展越來越快,我們也要越跑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