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負責的這幾個村子還有村民居住,我就會一直干下去。”今年38歲的王少朋,是濟寧市微山縣郵政分公司南陽支局的一名郵遞員,2007年至今,他一個人、一條船,每天往返70多公里,為湖上7個村的3500多名村民投遞報刊、郵件、包裹。14年來,他每年都要往返300余趟,累計行程已經超過了33萬公里。12月1日,“中國網事感動山東2021”年度網絡人物評選活動頒獎典禮舉行,王少朋榮獲“中國網事·感動山東2021” 年度網絡人物稱號。
早上7點半,迎著晨光,王少朋騎著陪伴他多年的電動車出門了。王少朋中等身材,戴著一副眼鏡,面色泛紅,黝黑的皮膚格外引人注目。他先會到南陽支局取走當天需要投遞的報刊和郵件,然后再到300米外的快遞點,拿上已經分揀打包好的快遞包裹。路過粥店、包子鋪時,他會擠出幾分鐘的時間來把早飯解決。當然,有時他也會在家里吃完再出發。
王少朋是土生土長的南陽鎮人,高中畢業之后,王少朋也出去打過工,干過建筑,還收過水費。不過,王少朋一直覺得,他的人生不應該僅止于此。直到2007年,微山縣郵政分公司南陽支局招聘郵遞員,王少朋毅然決然報了名,成為了一名郵遞員。
王少朋覺得,這才應該是他的歸宿。“小的時候看著鎮上的郵遞員騎著自行車,挨村挨戶送郵件,尤其是他們把錄取通知書送到村民手中村民高興的樣子,當時就覺得郵遞員這個職業很適合我,我以后也要干一個郵遞員。”
入職之前,王少朋以為會和別的郵遞員一樣,騎著車子到處去送郵件。但是,讓王少朋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交通工具,不是車而是船。“我負責丁樓、李橋、管閘、龔莊、柳溝、王蘇白、建閘這7個村的投遞工作,全部加起來有3500多戶村民,其中,水路來回超過50公里,陸路不到30公里,整個投遞過程要六七個小時。”
王少朋背上郵差包,把需要投遞的包裹放到停在岸邊的電動車,又開始了他的陸上投遞之旅。丁樓村、李橋村、管閘村是王少朋需要投遞的三個陸地村,雖然三個村子相連,但是距離并不近,三個村轉上一圈,報刊、郵件送完,大概要耗時一個半小時。
上午10點半,已經被汗水濕透衣服的王少朋回到了丁樓村碼頭。簡單和碼頭上的村民寒暄兩句,甚至都來不及坐下喝口水,王少朋就收起船錨出發了。因為時間不容許他耽擱太久,接下來的四個村子,全都在水上,龔莊和柳溝相距較近,但是王蘇白和建閘距離較遠,從王蘇白村到建閘村,要在湖上航行整整一個半小時。
因為發動機的轟鳴聲,根本聽不清楚聲音,再加上還得專心航行,所以王少朋無法看手機,也不能聽歌打發時間。他只能四處欣賞沿岸的風景,盡管14年來,他已經看盡了兩岸的初夏秋冬。
記者注意到,因為長時間的航行,王少朋總是會時不時的站起來,活動一下身體。“坐的久了,身體受不了。”
中午12點,郵船抵達王蘇白村,因為村內道路狹窄,無法使用交通工具,王少朋只能步行去投遞。此時的王少朋還沒有吃午飯,記者詢問得知,此前的大多數時候,他的午飯都在路上解決,有時會帶著燒餅和咸鴨蛋,有時帶上兩桶泡面。“現在,我一般都是投遞完回家再吃,因為在船上吃沒有點熱湯熱水的,也吃夠了,不愿吃了。特別是冬天的時候,燒餅凍得都咬不動。”
王少朋說,這么多年的水上工作,讓他的身體落下了兩個毛病,一個是耳朵不太好,總是聽不清楚聲音,另一個就是積年累月形成的胃病。
下午1點半,郵船抵達了最后的目的地建閘村。把最后一份報紙送到了建閘村村委會,王少朋一天的投遞任務結束了。簡單和村委會的工作人員寒暄幾句,王少朋就迫不及待的返航了。
從建閘村到南陽鎮,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而這也是王少朋一天當中最放松的時間。“因為把郵件、快遞都送到了村民手上,如釋重負,這也是我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候。”
其實,14年來,王少朋也有堅持不下去、想要放棄的時候。“有時候冬天實在太冷了,凍得受不了,就想我干脆換個工作。但是,一想到咱把包裹送到村民手里他們高興的樣子,就覺得為了這個咱也得堅持下來。”每每想要放棄的王少朋,第二天總會堅持爬起來繼續去投遞。
“只要我負責的這幾個村子,還有村民居住,我就會一直干下去。”十四年如一日的投遞工作,讓王少朋贏得了湖區村民的信任,他也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湖上鴻雁”。
“這就是我的本職工作,我就應該這么去干,別的沒什么,也沒什么可說的。”王少朋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擁有一艘快艇。“這樣現在的工作,差不多兩個多小時我就能弄完了,就能節省很多時間去干別的工作了。”
下午三點,郵船停泊在了南陽鎮碼頭。拋錨上岸,匆匆吃完午飯,王少朋又要返回郵局,把第二天的郵件、報紙分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