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郵政史料 | “飛毛腿”侯金龍
作者:尹水來源:中國郵政報發布時間:2021-12-14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太行交通郵政部門出了一名模范郵工,名叫侯金龍。由于他能擔、能跑、能吃苦,出色完成了戰時通信任務,被譽為太行山上的“飛毛腿”。
侯金龍是山西省陵川縣趙家嶺人,貧農出身。7歲時父親去世,從小為生活所迫,就給人家放牛為生。抗日戰爭開始后,他13歲就積極參加抗日兒童團的活動,站崗放哨,宣傳抗日。不久,到犧盟會工作,隨后參加了八路軍趙涂支隊,一年后調到新華日報太南辦事處當交通員。1940年,交通局成立后,他被分配做干線交通員,擔負起輸送報紙、書刊、文件、命令、信件等任務,成為人民的信使。他走路特別快,而且能擔重擔,他擔負跑平順縣虹梯關到陽高郵站的郵路,要翻兩座大山,過一道濁漳河,往返50多公里,頭一天下午出發,第二天中午就能回來。每日出班,光《新華日報》就重達40余公斤,再加上其他需要投遞的郵件,往往超過50公斤。1942年,實行“售郵”后,交通員的任務更重了,為了加強主干線,他被調到鷂子坡郵站,專跑該區中心到索堡郵站的郵路,長度近40公里,途中還要翻兩座大山。其中,從響堂鋪到宋家莊的大山這段路程,總長5公里,羊腸小道,坡陡路窄,草多路滑,十分難走。就是這樣,侯金龍擔三四十公斤重的郵件,也總比別人早到兩三個鐘頭,而且經常是別人擔不了的郵件,他都給擔上,決不讓郵件積壓。
1943年,侯金龍調到新城郵站,該站到七分區小屯站的郵路長達47公里,大多是河溝卵石路,很難走。有人嫌路遠不愿跑,他便主動承擔了這一任務。有一次,正值麥收時節,他趕了一天的路,走到杏城村時,太陽還很高,本想略休息片刻繼續走,不料在休息后,突然感到兩腿十分酸痛,一步也不能走了,只好住在杏城村。次日一回去,站上的人們還睡著,站長奇怪地問:“你坐飛機回來的?”侯金龍笑著說:“如果昨天不住杏城村,我晚上就趕回來了!”大家都說:“你真能走,一天走了90多公里,真行!”
1944年,侯金龍又調到郭家駝郵站,仍跑四、八分區干線。站上來的郵件只要其他郵工擔不完,他全都擔上。郭家駝到平順的郵路35公里,只用半天,侯金龍就能往返。后來,他跑長治局到四分區沙河郵站的郵路,有50多公里,平均每次擔重40公斤左右的郵件。最短的十月天,侯金龍在天亮時動身,夕陽殘照時即可到達,從不缺班誤時。侯金龍對郵件非常愛護,夏天沒有雨布,下雨時,他總是用草帽、衣服蓋住郵件,保證郵件報刊不被淋濕。太南地處太行山頂,山大路難走,侯金龍不嫌苦累,充分體現了他吃苦耐勞的品德。他不僅積極努力千方百計完成郵運任務,而且設法克服災荒帶來的生活困難。災荒年月,日供1.2斤小米,干線工確實不夠吃,他就抽空采樹葉、挖野菜等代食,并在郵件少時,沿途賣茶葉做生意,賺來的錢用于補助大家伙食。長治局沒設伙夫,他還主動承擔了買菜、做飯、掃院等雜務。
侯金龍不僅擔得多跑得快能吃苦,而且機智勇敢。他在太南地區工作時,經常遇到敵人“掃蕩”。有一次,他在郵路上碰上了敵人,被敵人追了一里多路,他躲到半山上的一個小山洞里,把郵件藏好,準備拿石頭、手榴彈和敵人死拼,敵人沒找到他才脫險。在鷂子坡郵站時,黎涉大道遭敵人封鎖,很難通行,但他知道這條郵路是保持太南、太北戰時聯絡的重要通道,如不及時把郵件送到,會給戰備反“掃蕩”造成重大損失,因此,他不顧一切艱難險阻,設法繞道并注意隱蔽,一次一次完成了任務。
侯金龍在太南大山里的主干線郵路上工作了7年,大雨大雪的惡劣氣候、高山大河的難行道路、敵人的瘋狂掃蕩都阻擋不了他完成任務的決心,哪里擔子重他就到哪里。由于他以局站為家,克服困難,忠誠地為人民革命戰爭和人民通信工作作出了貢獻,被評為模范郵工,出席太行區群英大會,是群眾口中的太行山上“飛毛腿”。(本文摘編自《華北解放區交通郵政史料匯編——太行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