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江蘇省淮安市郵政分公司與法院合作推行法律文書集約送達模式(電子和郵寄送達方式)后,投遞時限最快的從原來1天降到1分鐘,妥投率同比提高15%以上。但當投遞(相當于一次送達)遇到名址信息不符時,郵件須由法院另行派員送達(相當于二次送達),因此,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送達難”的問題。今年7月9日,淮安市淮陰區郵政分公司與區法院合作首個法律文書委托直接送達服務,探索法律文書送達新方式。自7月22日首批直接送達交付以來,已成功送達742件法律文書。
借助郵政優勢解決送達短板
“委托直接送達服務,其實就是用郵政網絡優勢解決法院自身送達短板。”淮安市寄遞事業部速遞部業務經理楊云說。
集約送達與直接送達相比,在內容、結果與后續處理上有明顯不同。集約送達投遞的是裝有法律文書的郵件(EMS或電子文檔包),直接送達則是直接將整套法律文書送給當事人。集約送達是按照法院提供的地址投遞,收件人在面單上簽收即可,如果地址不符無法妥投的,須拍一張投遞員到現場的照片留證上傳即視為妥投。直接送達需要當事人在送達證和確認書上簽字或提供送達視頻才被認定妥投。集約送達遇到投遞地址不符或者當事人拒簽的,只要退回法院即可。直接送達投遞不成功的分兩種情況,即當事人拒簽的,可采取留置送達,將法律文書直接留在當事人住所并拍攝視頻和相片取證;若是地址不符的,投遞員需要到相關部門查找并拍照取證,實在無法送達的,再退回法院,由法院公告送達。
直接送達意味著全區法院法律文書送達除公告送達外,全部交由郵政負責,基本解決基層法院法律文書二次送達的難題。
細化環節做好送達準備
“我們選擇淮陰區分公司作為直接送達試點的同時,著手建立運作架構和流程。”楊云說。
淮陰區分公司抽調46名投遞員和內務員工組成郵政直接送達法律文書配送隊伍,統一辦理“淮陰區人民法院委托送達工作證”,簽署保密工作協議,建立郵法對接機制等,由郵政駐法院“淮法云達”集約送達中心經理顧國政負責直接送達具體對接工作。
淮陰區分公司設置的直接送達流程包括成功送達、留置送達和不能送達等三個部分,所有流程都要求打開執法記錄儀記錄送達過程中規定的環節,并在投遞結束后交由內務人員處理,實現送達流程閉環。
6月28日,淮陰區法院對所有參與直接送達法律文書的相關人員開展法律知識及送達流程等特殊情況處理辦法培訓,以確保直接送達合法、健康、準確。“培訓結束后,我們攬投員還多次開展三個送達流程的模擬演練,因此,在正式開始投遞首批文書快件時,我們按照不同流程準確進行了實施。”快遞部直接送達班班長徐曉峰說。
初步建成“三化”投遞模式
“喂,有人嗎?”8月17日,當淮陰區深圳路營投部攬投員劉東東投遞一封某小區1502房間王某的法律文書時,他到小區先拿出執法記錄儀在客戶所在棟樓前拍攝視頻,再到1502房間敲門。見敲了幾次沒動靜,他開始拍攝門牌號及整個門前場景。
接著,他到小區物業咨詢1502房間的住戶,發現住房登記簿姓名是張某,經聯系張某得知,房子是承租王某的,同時,了解到王某在一物流公司上班。小劉馬上趕了過去,成功將文書送達到位并錄下視頻。回到單位后,小劉將投遞、尋找和成功送達的視頻及簽字材料等交于內部處理人員后,投遞過程結束。目前,郵政直接送達初步形成“規范化+可視化+標準化”模式。
而專送人員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如從住所外張貼的水、電、氣等繳費提醒單時間,就可知道客戶已經多長時間沒回來了;看到公司名稱就知道該公司還存不存在、甚至知道原老板在什么地方等。
“直接送達發揮了我們對線路、人員、單位等熟悉的優勢,找起來相對快。就像今天這封文書,要是退回法院由他們自己尋找,至少要兩天,而我只用了兩小時。”小劉說。
“開啟法律文書直接送達試點工作既是對現有送達模式的完善,也是法郵深度合作破解送達難題的又一大膽創新。”淮陰區法院領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