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又高來路又險,翻了一坡又一坡。哪個喜歡天天走,因為人民需要我。太陽出來照山坡,照亮山坡白石頭。要學石頭千年在,不學半路丟草鞋。今年老王四十歲,牽著馬兒翻山坡。為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
這是王順友最愛唱的一首自編的苗族山歌。32年,走在“馬班郵路”上的每一天,當感到孤獨寂寞無人訴說時,當面對艱難險阻、疲乏勞累時,他都會唱起自編的苗族山歌,給自己加油鼓勁。
這條郵路,是充滿苦和累、難和險的長征
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橫斷山脈綿延不絕,山路蜿蜒崎嶇,山間人煙稀少。1.32萬平方公里土地上,人口僅12萬多;而縣內相對海拔高差達4000米。曾經29個鄉鎮中,除縣城外都不通座機電話,多數鄉鎮不通公路,當地鄉政府和百姓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途徑就是以馬馱人送為手段的郵路,這些“馬班郵路”就是木里縣的“信息生命線”。在這15條郵路上,常年跋涉著王順友和他的同事們。
蜀道難,走一程都會感到苦和累。而長年堅持跋涉在“馬班郵路”上,那種苦和累常人無法想象。
王順友曾回憶起8歲那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做鄉郵員的父親牽著馬尾巴撞開家門,倒在地上。“雪燒傷了我的眼睛。”母親立即找來草藥,煮沸后給父親熏眼。第二天清早,父親說看到光亮了。這是長時間在高原雪地上行走產生的雪盲癥。少年的王順友還不懂這一切。
11年后,不到20歲的王順友從父親手中接過郵包和馬韁繩,從此開始真正感受到“馬班郵路”的遙遠和艱辛、困難和勞累以及危險。
深山、密林、峽谷、高山和積雪地帶是必經之路,馬只能用來馱郵包,郵遞員必須步行,途中狼、野豬、螞蟥常與他們相伴,累了就在帳篷里露宿。
而王順友走的郵路更是高山、峽谷密布,人煙稀少,氣候惡劣。一路上,先要爬山,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察爾瓦雪山,山上氣溫在零下十幾攝氏度,冷得要命;下山走到海拔1000多米的雅礱江河谷,氣溫升至40攝氏度,又熱得要命。大多數時候只能露天宿營,經常是在山巖底下,找塊草地、找棵大樹,搭個簡易的帳篷就睡。王順友說:“最苦的是雨季,幾乎沒有穿過一件干衣服、睡過一個安穩覺。”
由于山上夏季多雨,而冬季干燥又易引起火災,王順友很少生火做飯。他餓了就啃幾口糌粑和臘肉,渴了就灌幾口山泉水,幾乎吃不上熱乎的飯菜。山洞里、草叢中、大樹下皆是他的棲息之所,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和豺狼、野豬等猛獸是他行程中的“親密伙伴”……每當有人問他在路上害不害怕時,王順友總會笑笑說:“說不怕是假的,但為了送信,我就不害怕了。”于是,當地鄉親們給王順友取了個外號叫“王大膽”。
有一次,王順友在倮波鄉送郵件返程中途經雅礱江,當時,他前面有一隊馬幫正在過鐵索橋。王順友本想趕上他們,還沒等他走上去,橋突然發生斷裂,上面的人和馬全都掉了下去,9匹馬淹死了6匹,人也不幸遇難。
“那次我真的太怕了,如果再走快一點點,就跟著掉下去了。”但是,嘴里說著怕的王順友,卻在眾人驚魂未定的時候托老鄉找了一條渡河的船,到縣里取完郵件繼續奔走了。
對郵路上的苦和累,王順友的兒子王銀海開始也不理解。初二那年放寒假的時候,他想跟著父親去送信,王順友先不同意。后來在他軟磨硬泡之下,父親才同意他跟著去。一開始,王銀海覺得很新鮮、很好耍。到了第二天他就累得不行了。他說:“都是翻山越嶺,體力完全吃不消,有時走不動了,我騎一會兒馬。”但是,馬兒不僅要馱信件、報紙,還要馱父子兩人的衣服和干糧。“父親看到馬兒有點累了,就抱我下來走,他很愛惜馬兒,他自己也舍不得騎。”送信的路上,山上的積雪還很厚,已經沒過了膝蓋,走一段路就感覺冷得發抖。在父親的鼓勵和幫助下,王銀海才和父親順利翻過了雪山。
在白碉鄉送完信件,王銀海和父親短暫休整后,又準備前往下一個鄉鎮。王銀海感嘆地說:“當時,我是真的累癱了,但是父親說這趟路程,才走了一小部分。我那時才覺得父親的工作有多么辛苦,以前是我誤解他了。”
除了馬和郵件,啥都沒有,只有孤獨寂寞為伴
路上的苦和累,對王順友來說,時間長了已不算什么,最難受的則是孤獨寂寞。因為送郵件是固定的班期,不能和大隊馬幫一起走,只能一個人走。一路上,有時幾天都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心里憋得難受,就和馬說話,要不就唱唱山歌。
到了晚上,大山里靜得可怕,伸手不見五指,王順友能感覺到的只有風聲、水聲和不時的狼嚎聲。家中操勞的妻子、年邁的父母、幼小的兒女……此刻就會像走馬燈一樣在他的腦子里轉,淚水落下一行,又落下一行。
有一次,王順友走到一個叫白楊坪的地方,下起了暴雨,路被沖毀了,馬一腳踩滑跌向懸崖,他想伸手去拉,也掉了下去,幸虧雙雙被一棵大樹擋住。他摔得頭破血流,眼睛和半邊臉腫得沒了形。當時,他真想大哭一場,盼望著有個人來幫一下多好啊!可是,除了馬、郵件,什么都沒有,沒有誰能幫到他或者安慰他。
王順友一趟郵路往返要走14天,一個月走兩趟,一年有330天都在走郵路。因為木里人煙稀少,每趟至少6天要在野外過夜。他帶的帳篷不過是一塊普通的塑料布而已,幾根棍子支起來,幾塊石頭壓著邊緣,能擋雨雪,但擋不住風……當一個人落單在大山里,對誰來說都會心生恐懼。而王順友一個人、一匹馬面對大山、黑夜、風雨,那是怎樣的孤獨和寂寞?
在幾十年的漫漫路途上,他驅散孤獨、寂寞的有兩樣東西,一個是馬,另一個是酒。王順友說:“以前不喝酒,走郵路后就離不了酒,喝酒是給我壯膽的,又是打發寂寞的,又是驅寒的。”王順友常用“伙伴”“助手”“戰友”來稱呼自己的馬。“我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馬,在郵路上陪著我的也只有馬”“跟馬在一起的時間久了,它知道(懂)我,我也知道(懂)它,雖然它不會說話,但是通人性啊。”
2005年,中央20多家新聞媒體來到木里,采訪報道王順友。有一天傍晚,大家就地宿營,在原始森林的一面山坡上,扯成圈兒跳起了舞。王順友被拉進了跳舞的人群,一曲未了,他竟如醉如癡。
“我太高興了!我太高興了!”他嘴里不停地說著。“今晚真像做夢,20年里,我在這條路上從沒有見過這么多的人!如果天天有這么多人,我愿走到老死,我愿……”忽然,他用手捂住臉,哭了,淚水從黝黑的手指間淌落下來。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才是一個黨員的英雄本色
三十多年前,當王順友的父親把馬韁繩傳給他時,對他說:“跑郵路和我當年剿匪一樣,是為黨做事。為黨做事就了不起,是個英雄。”在大山中長大的王順友知道是黨改變了他一家人的命運。他暗下決心:不能給黨丟臉,自己要努力工作,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
接觸過王順友的人常說他有一種“英雄情結”,王順友愛看電影,特別愛看關于英雄的電影,他最佩服電影《英雄兒女》的主角王成:“王成和我一個姓,他不怕死,為了黨,命都敢丟。現在沒有打仗的機會了,把信送好就是為黨做事。”女兒王小英很為父親自豪和驕傲。她說:“我覺得我爸爸是很英雄的一個,他一個人孤獨地走這條山路,我覺得他是最辛苦的一個。”
出班送郵件,是他的“頭等大事”,但是,遇到同事或老百姓需要他幫忙,不論多苦多累,他也總是樂呵呵地伸手援助。王順友說:“我對鄉親們的感情深,愿意一直走在郵路上,但是,我不希望后人再走這條‘馬班郵路’了。”
2017年,隨著木里縣的最后一個鄉三桷椏鄉開通公路,王順友的愿望成了真,傳奇的“馬班郵路”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通鄉公路。據木里縣郵政分公司副總經理柏玉瓊介紹,之前曾經是“馬班郵路”投遞的幾條線路,現在都改為用摩托車進行投遞,有3位郵遞員在負責。
木里縣分公司黨支部書記、主持工作的副總經理黃勇說:“曾經的‘馬班郵路’正在向著現代化物流快速演進。但是‘馬班郵路’精神永在,順友同志永遠在我們心中。‘馬班郵路’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