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計劃建設部獲悉,中國郵政寄遞業務處理能力已突破1億件/天,提前3年完成目標任務。2018年5000萬件/天,2019年7600萬件/天,2020年突破1億件/天——3年來,中國郵政寄遞業務能力建設實現“三級跳”。
1億件/天處理能力的背后是中國郵政對“雙循環”下蘊含巨大消費潛力的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備戰。
12月21日,根據國家郵政局中國快遞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一件從湖北黃岡寄往湖南長沙的快遞包裹,成為今年第800億件快件。近4個月,中國快遞業務量實現了從500億件到800億件的連續躍升。11月16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超過700億件,超去年全年。這凸顯出我國快遞市場繁榮活躍、發展質效不斷提升,折射出中國經濟復蘇的良好勢頭和強大的消費能力。“雙循環”下,流通是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基礎,消費是經濟循環持續發展的拉動力。在新發展階段,蘊含巨大消費潛力的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將為快遞行業開啟新的增長空間。當前,郵政快遞業已基本擺脫疫情影響,日均3億件已成常態。
2019年、2020年中國郵政寄遞業務處理能力建設項目數量和全網日處理能力增幅連續兩年超過40%。尤其在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但中國郵政仍然安排國內郵件處理中心工藝項目104個,投資13.6億元,共新配29套矩陣、44套小件分揀機等機器設備,助推寄遞處理能力突破1億件/天,備戰競爭更加充分、激烈的寄遞市場。
1億件/天處理能力的背后是中國郵政對能力與充分競爭中生存發展這一當前主要矛盾的深刻領悟及破解實踐。
今年“雙11”,在浙江省諸暨市郵政分公司大唐倉配中心,一車又一車的紙巾被源源不斷地運過來。但諸暨既沒有紙巾市場,又沒有紙類加工企業。2019年4月,諸暨郵政建成了3.6萬平方米的大唐倉配中心,提供倉配一體服務,并提供退件、更換、分揀、組合等一系列增值服務。“自大唐倉配中心建成后,我們關掉了位于安徽和江蘇的倉庫,把所有貨品全部集中到諸暨郵政進行倉配。”王子(妮飄)紙業集團周玉說,“我們做生意肯定是為了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諸暨郵政有能力幫我們實現這個愿望。”“雙11”期間,大唐倉配中心共為妮飄出貨近20萬單,實現銷售額3000余萬元。
大唐倉配中心正是近年來中國郵政能力建設提速、提質的縮影。3年來,中國郵政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堅持“三個視角”找差距、“三大規律”促改革,處理中心能力建設突飛猛進,構建了滿足支撐業務迅猛發展要求的陸運網絡,實物網能力建設布局基本完成。加快能力建設的同時,中國郵政更實現了投資效率的大幅提升。
1億件/天處理能力的背后是中國郵政“有為企業+有效市場”改革創新的深化。
2019年8月,中國郵政以市場為導向,針對電商包裹“量增件小”的趨勢,對標競爭對手,啟動集包改革,推動郵件處理模式從“全散件模式”向“集包模式”轉變。牽一發而動全身。為配合這一市場化改革,一年多來,中國郵政寄遞業務能力建設在工藝系統上從傳統工藝向“擺輪矩陣+小件分揀機”轉變,處理中心定位從分揀向“分揀+分撥”轉型,生產作業流程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應用轉型,為構筑中國郵政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 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目前,郵政全網集包比例從改革之初的35.98%躍升至71.1%。
集團公司計劃建設部表示,“十四五”期間,寄遞業務能力建設將繼續突出市場導向,強化寄遞實物網建設,加快提升特快、國際、倉配重點業務的能力;加大淡旺季處理能力匹配研究力度,實現重點區域處理中心設備處理能力與業務發展的匹配情況評估全覆蓋,優化陸運網布局;加大戰略性土地資源儲備力度;落實寄遞業務建設規劃,加快綜合處理中心新建工作;堅持設計標準化、模塊化、體系化,實現處理中心生產作業集約化、模塊化、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