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有個王蘭花,身后跟著一群‘傻’大媽。”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不少群眾都知道這句順口溜,其“主角”是家住吳忠市利通區的王蘭花和她的志愿者伙伴們。說她們“傻”,是因為她們年復一年地進行志愿服務,卻不求任何回報,特別是以“愛管閑事”而出名、今年已70歲的王蘭花。
退休前,王蘭花在利通區裕西社區居委會工作了近20年,居民們家長里短的事也操心了近20年。2004年從居委會主任的崗位上退下后,本應享受退休生活的她卻被巨大的失落感包圍。“離開了熟悉的工作崗位,感覺精神一下沒了寄托。”王蘭花說。
讓王蘭花沒想到的是,居民們并沒有忘記她,家里老人需要照顧、兩口子鬧矛盾、下水道不通、暖氣不熱……遇到大事小情,大伙兒仍會找她反映,在居委會找不到她,就登門拜訪。
很快,王蘭花找回了退休前的狀態。不少居民并不知道,由于種種原因,王蘭花剛退休那幾年并沒有退休金,和老伴兒靠領一點低保金度日,有時親戚還會背一些糧食來接濟她。但她對此毫不在意,在義務服務中得到居民肯定,讓她精神上感到富足。
為幫助更多人,退休第二年,王蘭花聯系7名離退休干部和愛心人士,成立了吳忠市首個社區志愿者服務小組——王蘭花熱心小組,活動場地就設在她那僅有70余平方米的家中,有時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太多,屋里都站不下。
2008年,利通區金銀灘鎮團莊村一名不到6歲的孩子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生命垂危。孩子的父母幾乎將家中值錢的東西都賣了,卻湊不夠醫療費用,本已打算放棄治療,聽說有王蘭花熱心小組,他們燃起了心中最后一點希望。“見到那孩子時,他已經很多天沒吃東西,喂水都會吐。那孩子長得比我孫子還可愛,看著他,我心里像被刀割一樣。”王蘭花說。
王蘭花熱心小組隨即帶頭捐款,還聯系當地電視臺、報社等,發動社會力量進行捐助。在熱心小組精神感召下,醫院醫護人員也紛紛慷慨解囊,終于將孩子搶救過來。為湊齊之后的醫療費用,王蘭花和志愿者們繼續四處奔走籌集捐款。
“那段時間我們見門就進,見人就說,每籌到一兩千元就趕緊打到醫院,前后籌到了愛心捐款13萬多元。”王蘭花說。最終,孩子的病情穩定下來,直至今日,孩子還經常給王蘭花打電話表達感恩之情。
在親戚朋友們看來,王蘭花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幫助別人上,對自己的家人卻有太多虧欠。2013年,王蘭花的丈夫得了癌癥,身體狀況迅速惡化,可王蘭花卻因時常在外“管閑事”,沒有太多時間照顧丈夫,有時她匆匆做好飯,就把丈夫一個人留在屋里。
“他性格內向,一輩子不太愿意出門。有天他突然提起,聽說這幾年吳忠發展很快,想出去看看。那天我正給一名孤兒爭取補貼,心想過兩天再陪他,結果第二天,他身體和精神狀況就不行了。”王蘭花眼里噙著淚水說,這是她這輩子最遺憾的事。
一件件好事辦在了群眾心坎上,王蘭花熱心小組的名氣和規模越來越大,逐漸發展成為王蘭花熱心小組慈善協會志愿服務隊,并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以王蘭花名字命名的“蘭花芬芳”,已成為吳忠市乃至寧夏一個響當當的志愿服務品牌。
據利通區委宣傳部介紹,目前,當地以“利通區蘭花芬芳志愿服務”為統一活動名稱,成立了多級志愿服務隊,注冊登記志愿者已達8.9萬人,志愿服務組織發展呈現出燎原之勢。
“以前我一直希望做志愿服務,但遲遲沒有實踐,直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看到很多小區門口活躍著志愿者的身影,很感動,就加入志愿服務隊。”25歲的王蘭花熱心小組慈善協會志愿服務隊隊員馬晶說。
身邊的志愿者越來越多,群眾的困難就可能越來越少。“我們個人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的同時,社會也因有了這些互助的溫情而變得越來越和諧。”78歲的裕西社區居民成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