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調研。建三江地處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在一樓展示大廳,認真察看當地出產的米油豆奶等各類農產品,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總書記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保障中國糧食安全離不開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要想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就要富裕農民,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個好辦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要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把合作社進一步辦好。”
黑龍江佳木斯市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回憶40年來依靠種地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的歷程時感慨萬千:“我們農民的小康生活夢想很簡單,種地容易,賣糧也容易,我們合作社的成員們基本實現了!”
通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初田不成田,路不像路,設施配套不足,種地非常苦,村子離這兒30多里地,凌晨3點多就開著拖拉機下地,用鐮刀收割黃豆,晚上10點到家,睡4個小時不到,第二天凌晨2點再起來做飯,準備下地……”傳統方式種地的辛苦和低效讓劉春意識到,大家生產標準參差不齊,規模小、產出低、經營差,辛苦一年賺不了多少錢,只有走合作化的道路,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
七星農場現有耕地面積122萬畝,其中水田105萬畝,是北大荒集團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農場,累計為國家貢獻商品糧超過360億斤。多年來,農場圍繞“良種、良法、良田”開展實驗示范,形成了一整套符合當地種植的寒地水稻栽培模式。圖為七星農場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園區一望無際的稻田。黨愛河/攝
“最開始張羅成立合作社,很多人反對,擔心賠了。”劉春說,他告訴身邊農民,入社后有保底分紅,合作社就算賠了也分錢,大家逐漸打消疑慮,慢慢地開始信任他了。2013年,劉春帶領當地農民成立了富錦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0858畝,以此為基礎,實行集約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取消一家一戶的散戶經營模式,進行統一種植,打造富錦市現代農業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
農業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很快帶來新變化。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采用新的土地整理技術,增加耕地面積2%,水田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6%;應用減肥增效技術,采用側深施肥,鴨稻、蟹稻、魚稻共生共養,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1.6個百分點,化肥減量13個百分點,除草劑減量11個百分點;應用水稻節水技術,每畝用水量由原來的900立方米降至460立方米;通過新品種引進、新技術轉化,示范園科技貢獻率達到了71%。
2019年,合作社總收入達到1956萬元,農民每畝效益1070元。合作社成員楊春紅說:“加入合作社以來,種地變得簡單了很多。集中管理、抱團發展、技術靠譜、農機優惠、土地連片、銷售保障,春天我剛播種,秋天的訂單已經到手了,我期待的生產省心、生活舒心的小康生活已經在眼前了。”
要保證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離不開科技的力量。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全體干部職工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自覺擔負起建設“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的重任,發揮黑土帶的生態優勢,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七星農場擁有各類農機具4.38萬臺(套),基本實現了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農機中心主任孟慶山介紹說。近年來,七星農場加大科技投入,農機化率達到98%以上,科技貢獻率達到70%以上,水稻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七星農場正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智慧農業轉變。孟慶山介紹說:“我們正在試驗打造無人農場,用80畝的水田做實驗,今年在全國招了34家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像農機比武擂臺一樣,光靠自己說好不行,你讓大家都看一看,是不是完全實現無人化了。
“即便是萬畝農場,也能實現無人管理”,七星農場副場長韓天甲介紹說。七星農場正在打造智慧農業,借助國家首批大田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開啟農業大數據搜集整理應用工作,推進水稻種植全程智能化。七星農場是北大荒集團最早建立物聯網綜合服務信息平臺的農場之一,物聯網項目的主要內容包括200個監測點、20個小型氣象站、20套地下水位監測裝置,以及“3S”技術等。
“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七星農場加強技術創新和應用,先后落實智能化浸種催芽、水稻側深施肥、節水控制灌溉、寬窄行插秧、水稻本田標準化改造、生物技術應用、稻田種養等技術措施,為產糧提質增效創造了前提條件。
2019年,七星農場全體職工克服了洪澇災害的嚴重影響,糧食總產量達15億斤,夠14億中國人一天的口糧。七星農場建場以來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超過360億斤。
猗猗嘉禾,今盈我倉。糧豐農穩,盛世和安。在廣袤無垠的三江平原,記者欣喜地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正在實現,中國農民愿意種糧,中國糧食生產逐漸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全面小康生活正在向我們走來!
民以食為天,糧食關系國家安危、人民幸福。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中國成功解決了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并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這是中國人民靠自己苦干實干拼命干取得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反復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中國14億人口,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是靠不住的,如果口糧依賴進口,我們就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糧食之事,生死攸關,不可不察,不可不慎。記者有幸來到黑龍江采訪調研,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所見所聞當地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勇挑生產中國糧食重擔取得的成就,備感振奮,“手中有糧,心里不慌”的踏實感油然而生,也更加深了對這些無名英雄的崇敬。黑龍江省發揮20多萬個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作用,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已達1.3億畝以上,糧食產能達到1500億斤,可以為全國每人每年提供100斤糧食,成為我國糧食安全名副其實的一塊“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