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很多行業和大眾消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疫情期間,一批新業態新模式也快速成長,“宅經濟”火了,更帶動了線下“無接觸配送”“生鮮電商”等相關服務業態的迅猛發展……這些新變化,源于新需求創造出的新供給。
5月14日,國家郵政局發布2020年4月郵政行業運行情況。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65億件,同比增長32.1%;業務收入完成720.9億元,同比增長21.7%。全國快遞的日均業務量達2.17億件,增幅超過2019年25.3%的平均增幅。
量收雙雙大幅增長,這充分說明快遞業已經基本消除疫情不利影響,全面重啟上升通道。
物流鏈連著產業鏈、供應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血脈。這場疫情讓物流快遞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保障作用得到了充分彰顯。疫情期間,大到成千上萬噸的應急物資運輸,小到百姓餐桌的一飯一果一蔬,快遞業都發揮了積極的抗疫情、保民生底盤作用,快遞小哥也成為人們眼中戰“疫”之下的城市生活“擺渡人”。
疫情期間,作為行業“國家隊”,中國郵政在全國各線城市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做好郵件和市民生活物資的投遞工作,暢通城市配送“微循環”。同時,面對民眾不斷升級的配送服務新需求,積極順應新變局,不斷優化終端服務供給,為百姓美好生活提供了有力守護。
“無人”之變:
從便捷到安全 “無接觸”終端走紅
如果說人們對常態化物流服務的訴求是“便捷”,那么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大家的生活保障高度依賴快遞業,安全則升為他們最新、也是最核心的需求。為降低因密切接觸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無接觸配送在不同需求場景下悄然興起。
減少近距離接觸、保證交付安全——隨著無接觸配送被美團外賣推向全國,其核心優勢迅速吸引了順豐、京東、每日優先、郵政等眾多企業紛紛跟進采用。
包括郵政在內的各大快遞企業為防止病毒通過收派件環節傳播,在末端配送上不斷探索嘗試,啟用了驛站、智能快遞柜、無人車、無人機等一批無人配送裝備。這些智能投遞設施在疫情期間各顯神通,成為保障高效物流的戰“疫”奇兵。
傳統“無接觸”落地更多場景——
采取無接觸配送給郵政投遞工作以更多、更加靈活的應用場景和實現方式。記者從北京市郵政分公司運營管理部了解到,疫情期間,投遞工作承壓較重,分公司組織機關人員幫扶投遞一線,并臨時將按道段分揀改為按小區分揀,方便幫扶人員后續采用電話預約、小區流動投遞等無接觸的方式作業,有效緩解了投遞壓力。
“無接觸投遞”這五個字,只是特定背景下針對精細化收件需求,快件物流企業提供的一種新表達方式。這種末端配送模式并非新鮮技術,近幾年出于對快遞“最后一公里”高效投遞、收件人隱私保護以及用戶安全等因素考慮,這種方式已有實踐,就是在快件物流末端借助智能快遞柜、快遞驛站、代收點等為代表的第三方平臺來完成物品寄遞。
疫情期間,在防控形勢最為嚴峻的武漢,當地郵政和順豐一起,在市內各小區大門口設立了1500余個無接觸投遞點,讓市民可以以更加便捷與安全的方式收寄包裹。
從最初的社區外擺攤投遞,到后續普遍采取的擺放貨架或指定代收點接收、“臨時驛站”、預約投遞、定點投遞等方式,記者看到,封閉管理期間,快遞企業各顯其能,推動一些傳統的無接觸投遞方式在“最后一公里”的不同場景落地。
相較于通常的快遞服務要求實現門到門、用戶簽收來完成寄遞服務,無接觸配送最大價值在于“無人化”或者“去快遞員化”場景的大范圍使用,體現了投遞末端資源共享、共配的理念。疫情期間,隨著這一服務方式的深入人心,業內人士對一些問題表達了關切。比如,城市各大社區、街道普遍承受較大的防控壓力,快遞小哥紛紛被擋在了“門”外,對投遞時限的可控性不利,容易影響效率;同時,在小區門前擺攤投遞、貨架投遞等傳統的無接觸投交方式在方便了民眾的同時,更需要與物業一起加強管理,以避免郵件損壞和丟失。
當前,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好轉,很多社區防控已經從應急轉為常態化,有越來越多的社區對快遞員進小區逐步“解禁”。相信無接觸配送所體現出消費方式變革的驅動力,將倒逼著快遞業探索出更多的方式來解決不同場景下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
快遞柜展現更廣發展空間——
作為“無接觸配送”的另一種實現方式,當前,城市智能快遞柜絕大部分布放在社區內。在疫情形勢最嚴峻時期,城市小區封閉式管理使得快遞員無法進入小區投放,直接影響了快遞柜使用率和快遞企業的投遞效率。
今年防控形勢最嚴峻的2月,北京郵政包裹進口量峰值時達到甚至超過往年“雙11”時的量級。小區實施封閉管理后,每名投遞人員的投遞量由常規時期的日均150至200件,降至最低時不足100件。北京郵政運營管理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常態化下,使用快遞柜可以讓快遞員多派送20%以上的件量。
在末端配送人力不足、配送效率低、配送成本高的情況下,具有智能化、全天候、接收時間彈性等特點的智能快遞柜,能夠有效減少交易成本、有效保護隱私,并為杜絕疫情期間交叉感染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案。
在全國郵政擁有智能快遞柜最多的浙江郵政,在疫情發生前,包括郵政在內的各家快遞公司每天進口的150萬件郵件中,約有40%投入智能快遞柜,但在疫情防控形勢最為嚴峻的2、3月份,智能快遞柜被迫停用,郵件入柜率僅有不足20%。能夠正常使用的柜子一直處于滿負荷運營的狀態。疫情防控形勢緩解后,郵件入柜率呈現出迅速上升態勢。
由此可見,當疫情防控轉入常態化,隨著人們健康和安全防范意識的增強、無接觸服務習慣的養成,市場消費需求正在不斷釋放,智能快遞柜有望在經歷了前期蟄伏后,得到進一步普及。
疫情期間,智能快遞柜迎來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消息。國家郵政局相繼下發了一系列通知文件,反復強調盡量避免快遞員與收件人的直接接觸,盡可能采取自取自寄、智能快遞柜投遞等模式履行末端投遞。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指出,要將智能投遞設施等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范疇。
相信疫情之后,在較大的市場增量預期以及新一輪的政策推動下,以智能快遞柜為主的新型快遞末端模式有望繼續擴大“無接觸配送”服務的占比。國家郵政局后期將推動出臺一些具體措施,鼓勵、支持各方力量加大智能末端服務設施建設的力度,建設集約共享的末端公共服務場所,將有效地組織和統籌利用末端服務資源,加快補齊郵政快遞基礎設施的短板。而這也將給中國郵政在末端服務理念、模式、功能等方面的創新帶來更大空間。
無人技術引領未來方向——
從今年正月初二開始,湖北仙桃郵政的無人投遞車——“漢馬”便開始承擔起了仙桃市政府及直屬單位區域內的投遞任務。每天清晨,投遞員將郵件、報刊進行清分,攜帶至“智能郵局”站點,在完成對“漢馬”的全面消毒后,再將郵件逐一放入投遞車格口,讓客戶放心使用無人車取郵件。
“真沒想到疫情非常時期,江西郵政有這么用心的安排!”2月17日上午,郵政無人機載著一封“郵政EMS郵件”緩緩降落在南昌市音樂花園小區居民周女士面前。面對“從天而降”的“醫用口罩”,周女士興奮不已。
疫情期間,中國郵政全力做好緊急防疫物資運輸配送和投遞工作,支撐起了抗疫中的生命線。其中以無人機、無人車、自動分揀機器人為代表的智慧物流設備,既提高了物流的配送效率,最大限度保證了疫情下消費者日常物流需求,更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員接觸,大幅度降低了交叉感染的幾率。
無接觸投遞使得智能物流在疫情期間飛速發展,也推動了無人技術走向前臺。
京東物流的智能配送機器人完成在武漢的首單配送、順豐速運無人機用7分鐘將醫療物資送到醫護人員手中……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技術為依托的無人化配送模式引領全新的智慧物流,走入民眾的戰疫生活中,不僅為疫情防控增添了助力,也為未來的物流發展提供了樣本。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市面上所見到的無人機和無人車等無人配送技術基本仍處于試驗性運行階段,能夠支撐“無接觸”模式低成本、高效率、規?;\營的技術及配套裝置的產生還需時間研發沉淀。無人機、無人駕駛等技術,需要在資本、法律政策、基礎設施的系統支持等層面做到配套發展,才有機會迎來大規模商用。
疫情的發生為無人配送提供了場景,相關無人設備的研發和應用將迎來政策上的紅利。伴隨著我國“農村電商”“快遞進村”等政策的不斷疊加以及“新基建”發展的不斷加速,未來無人配送或將成為“村村通快遞”和城市“無接觸配送”的有力補充。中國郵政也將進一步認識到新零售背景下布局智慧物流的重要意義,加速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
“同城”之變:
從出門到宅家 “即時配”服務走俏
疫情期間,如何在家中解決吃飯問題,成為民生的頭等大事?!霸瀑I菜”成為全民“閉關模式”下的首選,“宅”在家里用鬧鐘提示自己在不同電商平臺上搶貨,更成為常見的生活場景。
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生鮮類APP的平均日活同比增幅107.17%,各大商超及生鮮電商平臺的銷售倍增。京東到家銷售額同比增長470%,每日優鮮銷售額同比增長321%,盒馬鮮生日均蔬菜供應量是平常的6倍。對于各家生鮮電商平臺來說,如何消化海量涌入的訂單成了難點。在商流的驅動下,物流細分領域——即時配送,迎來了爆發式發展,打破了外賣場景一統江湖的局面。
疫情期間,電商平臺的供應鏈和物流都受到較大沖擊,農產品上行遇到很大問題。一邊是農產品的滯銷,另一邊生鮮平臺普遍缺貨,困局之下,中國郵政憑借自營物流和專業協同優勢,依托長期深耕的農村市場,用同城配送業務進一步縮短消費端與商品端的路徑。
江蘇郵政在“郵樂食堂”平臺搭建“抗疫情、保供應”同城生鮮項目專區,各地市分公司主動對接地方政府、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部門單位,在平臺上線“抗疫情、保供應”同城生鮮服務,全力發揮配送網絡優勢,保障農產品訂單及時送達。
山東郵政將海鮮、果蔬和糧油等民眾生活必需品在郵樂網、極速鮮商城、微商城等銷售平臺上線,為市民提供“銷配”一體化的放心服務。
北京郵政推出“郵政菜單”業務,面對上班族買菜需求,與密云、延慶等地農業合作社企業積極溝通,選擇實力雄厚、技術強、管控優的農戶進行合作,并針對企事業單位集團用戶開展定時定點集中配送。
與平臺模式的京東到家、主打前置倉的每日優鮮不同,中國郵政同城配送的模式,是依托物流優勢和電商平臺,走線上和線下一體化的路線,提供農業上下游全產業鏈服務,即以電商業務切入農產品供應鏈,在源頭環節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對接,形成從供應端到銷售端、再到投遞端的全環節閉環,打通城市民生需求的“最后一公里”。而這也對企業的供應鏈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次疫情的出現,讓生鮮電商展露出回暖的跡象。而相比短期數據指標的爆發,人們養成的線上購買生鮮的消費習慣,對生鮮電商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在這一消費趨勢的引領下,即時配送業務也將迎來新一輪的增長,并逐步從高線城市向三、四線及以下城市滲透。預計未來五年,即時配送行業仍將保持30%以上的增速,而到2020年用戶規模或將增長至4.82億人。隨著各類電商平臺、快遞企業、第三方運力平臺紛紛布局即時配送,服務的邊界會不斷擴展,不斷拓寬服務場景來滿足用戶更多元化的需求,而新零售業的發展也會反推即時配送向服務精細化方向變革。隨著同城配送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郵政也將有機會在線下和線上與城鄉兩極建立更加緊密的價值供應鏈。
未來之變:
從疫情到常態 供應鏈如何走強
從平時的面交,到疫情下的無接觸,再到生鮮的快速送達——一場戰“疫”洗禮,讓社會民眾消費習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針對城市投遞服務端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升級,倒逼物流快遞企業提供更為精準、高效、便利的服務來暢通城市配送“微循環”。
后疫情時代,由新消費帶來的這種需求升級還將繼續。面對城市投遞的“最后一公里”,中國郵政需要以動力、理念和能力的新變革來更好地應對新局,不斷優化終端投遞服務供給。
一是要充實動力,加快科技賦能的步伐,打造數字化物流場景。
當前,用智能化技術手段突破“最后一公里”已成為很多快遞物流企業首先考慮的路徑。
從行業整體情況來看,無人倉、智慧包裝、AI收派助手、數據燈塔、基于算法的運輸管控、無人駕駛等,都已實現場景化應用,以解決運營效率、服務體驗等關鍵問題。
此次疫情“大考”中,中國郵政近年來在智慧物流領域的全力布局已展示了相應的價值。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國郵政要抓住智能物流建設新一輪的提速期,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大科技賦能力度,推進“智能+”轉型,提升物流信息化、標準化、網絡化、智慧化水平,加快由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讓科技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是要革新理念,深化融合發展理念,以共建共享推動末端生態優化。
線下餐飲與生鮮電商“共享員工”;蘇寧向物流企業開放末端配送資源;菜鳥網絡嘗試“共享智能柜”……疫情期間,末端物流共享模式逐漸成為物流企業與電商平臺關注的焦點。
而在中國郵政年初召開的工作會上,劉愛力董事長也明確提出要“打造協同發展的新生態”。近年來,各地郵政企業一直在大力推進網點轉型、渠道復用工作,其中,圍繞末端資源的共建共享也是一個重要舉措,并產生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在安徽銅陵,郵政搭載學校、社會快遞公司、經銷商等多方資源,形成了一個集郵政普遍服務、快遞服務、綜合服務、專業技術實訓、學生創業支持、學生就業實習于一體的開放式綜合運營平臺,推進了郵政與社會快遞企業的合作共贏。在黑龍江大慶,郵政以“平等共贏”理念與當地近20家品牌快遞企業開展郵快合作,不斷提升民眾投遞服務體驗。
共建和共享模式是未來物流企業運營優化的重要趨勢。中國郵政要憑借渠道和平臺優勢,在快遞服務末端結合不同需求,尋找更多共建、共享的創新機會,以開放、競合的眼光推動末端生態建設,實現末端平臺的高效、集約化發展。
三是要提升能力,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供應鏈服務能力。
從本質上看,新零售的競爭就是供應鏈物流體系的競爭。平臺要保證有貨的同時價格穩定,就離不開強大的供應鏈能力。
目前,國內具有全環節供應鏈服務能力的企業依然稀缺。對于具有“三流合一”優勢的中國郵政而言,要想在生鮮產業的上下游占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推動農村電商、城市寄遞等業務的協同發展,就要在供應鏈中解決好倉配和技術兩個問題。
當前,分倉配送已成為快遞物流業重要發展模式,也是行業競爭力所在。沒有倉就難以拿到訂單分配權,沒有倉配有效協同就無法實現及時配送,沒有倉配一體化就無法將末端配送向供應鏈前端延伸。郵政需要構建更多優質的倉儲資源,打造與倉儲布局高度融合的高效配送網絡,進一步提升基于大數據預測的動態彈性調度能力。同時,還要不斷強化冷鏈、物流等方面的管理和技術運用,不斷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盡快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以保證商品及配送質量。
郵政無人設備在疫情期間的投遞工作中發揮了大用處。龍景君 程雨 攝
在湖北荊州,當地郵政為小區居民配送生活物資。熊程程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