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見到河南省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村民徐勤意時,他正在路邊裝收割機吐出來的新稻。雖然是干農活,可他的白襯衣外扎腰,看起來人很精神。
“我媳婦作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受到了總書記的親切接見,還向總書記作了匯報。”說起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村里考察的情形,徐勤意依然激動不已,渾身似有使不完的勁兒。“媳婦今天沒在家,這幾畝水稻,我一個人就能收完。”老徐一臉自豪。
小貸幫忙致富
一邊忙著收割,徐勤意一邊滿懷感激地說起自家的脫貧之路。“以前孩子上學,我出不去,家里只能靠種稻子為生,也剛夠溫飽。”對之前生活的窘迫,徐勤意感嘆不已。
2014年,徐勤意被正式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無法出門打工又想多掙錢,徐勤意和妻子向正梅只能在土地上動腦筋。夫妻倆承包了140畝土地,整日起早貪黑地干,希望能多些產出。2016年,在承包的土地達到200畝后,他們決定買輛大型拖拉機和旋耕機。可這兩樣機器得花五六萬元,兩人手里雖說攢了點錢,但仍然不夠。正在發愁之際,徐勤意從村委會那里聽說了郵儲銀行小額扶貧貸款。“我當時就去村委會問了,沒幾天郵儲銀行的人就上家來了!”徐勤意說,當時感覺非常意外,郵儲銀行的貸款手續簡單,還上門服務,自己很快就拿到了貸款,把拖拉機開回了家。
“我現在除了自己用,還出去幫人耕種掙錢。”徐勤意算了筆賬,“一畝地100塊,我現在種300多畝稻子,等于省了好幾萬塊。出去干活,一年還能掙兩萬多塊。除去油錢,一年差不多凈賺一萬四千塊。”這邊省,那邊賺,2017年徐勤意正式脫貧。靠著勤勞的雙手,他們夫妻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扶貧鴨”叫嘎嘎
今年5月,光山縣正式摘掉貧困縣的帽子,迎來了致富奔小康的新機遇,全縣人民鼓足了干勁,一心發展生產。
“叭叭叭叭……”隨著陳老漢獨特的叫聲,遠處的水面開始沸騰起來,幾百只麻鴨撲棱著向老漢游去。“我這群鴨還剩600多只,公鴨賣錢,母鴨馬上就下蛋了。”說起麻鴨,老漢滿臉歡喜。
老漢原名陳華明,今年76歲,也是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人。老漢養羊、種茶、養魚、養蜂,干過很多營生,可都沒攢下錢,2014年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郵儲銀行河南省分行推出專屬金融扶貧產品“惠農易貸”后,老漢和兒子貸了5萬元,一個養蜂,一個養魚。
2017年以來,河南省分行黨委多次到光山調研扶貧情況,了解到當地水塘多,村民有養麻鴨的傳統,于是號召員工自愿捐款,購買鴨苗2萬多只,向光山縣有養殖條件和意愿的貧困村民捐贈鴨苗,幫他們通過養殖脫貧。
陳華明年過七旬,但身體好,有養殖條件和意愿,收到了河南省分行捐助的1000只“扶貧鴨”。經過幾個月的精心飼養,如今這些“扶貧鴨”已經見了效益,成為貧困戶增收致富的一大動力。
“麻鴨下的蛋能裹住所有的飼料錢,一只鴨還能賣30塊,屬于凈賺。我已經賣了130只了。”陳老漢掰著指頭算賬,臉上全是笑容。
小山村大變樣
野花遍地,滿眼望綠,沿著蜿蜒整潔的水泥路,還沒到方洼村,遠遠就看到了村口矗立的牌樓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9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底下還刻著行小字“郵儲銀行助力脫貧攻堅‘郵愛光山 戶容提升’示范點”。
錯落有致的宅子,干凈整潔的院落,配著路邊列隊的雞冠花,村頭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小池塘。如果不是村民王志德把我們讓進院,我們還以為是進了風景區的民宿。
“自從郵儲銀行幫扶后,我們村變化更快了。”剛坐下,王志德就打開了話匣子。“房子里外進行了整理,旱廁改水沖,夏天沒味了,還有了洗澡間,貼的是瓷磚。”提起家里的變化,王志德有說不完的話。王志德的兒子剛在城里買了房,想讓老人去城里享福,被他謝絕了。“你看這家里干干凈凈,出門都是水泥路,還有山有水有花,一點都不比城里差!”
為有效改善當地特困家庭的生活環境和提高其生活質量,河南省分行發起向東岳村、方洼村捐款活動,用于貧困戶“五改一增”建設,通過改善生活環境提高貧困戶的幸福指數,讓扶貧更溫暖。據了解,今年前8個月,該分行共向全省53個貧困縣(含脫貧縣)投放各項貸款205.12億元,達成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責任目標的120.65%,充分凸顯出中原大地上一家國有大行的責任和擔當。